2011台湾电影《他们在岛屿写作:逍遥游》是由陈怀恩导演的纪录片类型作品,又名The Untrammeled Traveler / 他們在島嶼寫作:逍遙遊,豆瓣评分8.2,观看指数3,主要演员有余光中等,他们在岛屿写作:逍遥游在2011年上映播出。
归来了,那曾经远射天狼星,学徐霞客游历八方,目光矍铄的焚鹤人。他说,西子湾是他最後的归宿。《逍遥游》跟随余光中夫妇的游屐,牵引出诗人的乡愁、文学启蒙、写作风格与文坛交游,更可见其走过中西思潮交会澎湃的岁月,找寻属於自己的声音。在那些铿锵的思维与文句垒叠起来的生命史中,余光中最後把身心都托付给岛屿南方的海湾,和夫人一起,静静陪伴对方的烛光。
余光中:如果你有逸興作太清的逍遥游行,如果你想在十二宫中缘黄道而散步,如果在蓝石英的幻觉境中,你欲冉冉升起,蝉蜕蝶化,遗忘不快的自己。—————他们在岛屿写作:逍遥游
你不知道你是谁,你忧郁;你知道你不是谁,你幻灭。
作为电视纪录片,除了对诗作搬演,口述采访中规中矩,试图塑造一个文学完人。余光中以南京人,常州口音,会四川话,又祖籍闽南,迁居台湾,游历香港西洋通英文,四处寻求与【中国】的对话形象,最终赶上统战时势,在大陆四处打卡。
看完有種作者魅力超越作品本身的感覺…片子的氣質本身也很契合余光中。是一本優美的有詩意有質地有深度的……電視散文…
刚出的时候就想看,一直在等。关于作家的,所以想尽量感性地看这个系列。关于余先生的这部,好像诗有点多吧,好像写意的镜头也有些滥吧,但是没关系,这些跟余先生的赤子之心一同滋润我们干涸的感觉。
感觉这一集作为纪录片的败笔,比这两天看的另外两集加起来还要多,可能是囿于时长限制吧...好评的地方在于至少挖掘出了余光中可爱的一面(尤其是最后和自己的书照照片那儿)、那份身在愁中又渴望自由的心绪。访谈这块的信息虽然翔实丰富,提供了多变的角度,但止步于深度不足,迂回旋转。
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六部纪录片,居然有四部是为诗人立传!四位诗人中,余光中最易懂,也最入世、最可爱。
你不知道你是谁,你忧郁;你知道你不是谁,你幻灭。
余光中和孩子们读《雨,落在高雄的港上》那一幕非常动人。
非常唯美的纪录片。虽然透着为余光中立传的目的性,但了解了导演的创作过程和余先生为人后,会更深地被影片所表现出来的细节所感动。
《如歌的行板》依然是最爱的一集。余光中的诗里饱含着的是不是愁,是比那更浓烈的情绪——恨。他的乡愁是乡恨,绝不含有投机感,是真诚的。除了《乡愁》外,最喜欢《我之固体化》、《红烛》。旁白的声音太美了:万芳、陈怀恩,让我觉得诗还是得读出来。
还记得初中买过一本好像叫《中华文学选刊》的杂志,专门做了一期余光中特刊,所以对这集格外亲切。甚至都有点爱上老余了,他的自信狂妄,他的机灵顽皮,而且他的诗就是比较好懂嘛。。。顺便还对马世芳产生了点兴趣
练习曲里的灵性不知道哪去了。对世界失望。啰嗦的话:是诗人们不会读诗,还是我的美感已经随着时代迭换。国,或许真的写不了的吧。或者要从国去一个地方,而不是相反。你怎么可能拍一部关于诗的纪录片?诗就应该是诗,你读了,然后他妈的沉默。别连基本的沉默都不给我。别用无可厚非的风景污染我的意识。证明:最美的瞬间——老诗人念起亡妻,有那么几秒钟,想不上来要说什么。
篇幅所限,算是个引子吧。萬方的朗誦還是那麼好聽。余光中最為人熟悉是詩歌和散文,本片重點是詩。拍的很美,不過淺顯了點。意猶未盡,就留給閱讀去完成吧^_^ 要把這個系列看完,繼續找餘下幾部的片源~~
不管多远,我一定要去看看那窗,看看那楼,看看那海
“外面的世界不如想的那么好,也不是你想的那么坏。”其实吧,陈怀恩适合的还是摄影,而非导演。
余光中本人还是跟文字的清朗有点不同,有种学者的狡黠气质,笑话说的不露痕迹。陈怀恩长得好圆说话也搞笑,跟他画面风格完全不同。摄影出色,但移轴搞得很莫名。整体剪辑有点散,叙事线路太多,抽象和现实连接得有点生硬。在人生经历和诗作的演变两个主题的抉择上有点纠结,所以有很多神神叨叨的段落。
余老爷子是牛逼,可是牛逼了就有装逼的资本了么?!
欢迎收看科教频道的散文栏目,今天和读者朋友们一起分享享誉海外的著名诗人,余光中。
3.5;“用反抗现代、颠覆现代来完成我的现代”——梳理余光中几十年创作历程的进进退退,在古典诗和新诗间的犹疑徘徊、各种派别论战以及自我说服,主线是清晰的,不过拍得比较散淡(素材还是不够);其实既然已经点出他个人生命和时代环境是同步发展的,不妨多花一些笔墨,更能丰厚诗歌背景,才能更全面凸显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理念——因为无疑地,余光中整个诗歌生涯无法与内地脱钩。他说起新诗也是有趣的态度,既称“隔世宋词”,最终在“现代主义”和“超现实主义”两面大旗下,选择或开辟了独属自己的风格;“我写作,是迫不得已”是很多创作者的共同心声;“有了写实的跳板,才能造境”——谈及现实物理空间对写实的作用,这一点很真实。
果然很活泼可爱,光中很有镜头感的嘛,导演还把他拉到屏东打水漂……逍遥游这个名字配得好。
怀恩导演的画面不错,但朗诵缺乏表现力。著作等身的创意有童趣,但没味道。余老打水漂很可爱。整体浮光掠影,尤其是人群簇拥、售书签名之类的画面乏味无趣。还是周梦蝶与王文兴那两个片子最棒,也许跟传主的气质有关。
还是一个挺有风骨的人,比较透明的男性,但是应付现代的深度还略显不够
台湾人拍一个文学老人的纪录片也这样小清新,写意空境,台湾国语的诗朗诵,配上余光中的诗,会让人起鸡皮疙瘩。但是“乡愁”,美文的繁复雕饰,已经是带有历史印记的标本了。
六部中间最喜乐的一部,看着余老师的快乐与逍遥,区别其他几位或坚定,或沉思,这里有无限快意,当然还有典型同于他人的学院派气质,虽然有偶尔小刻板的感觉。对于当年新诗的争论与初始,不太调,即便你能听到与胡适、徐志摩这辈同叹,一种深厚根基与耐力(08年80岁还出诗集),在画面上以著作等身
oh,man,完全爱上余光中!非常惭愧之前路过余光中诗集居然就走掉,他的人生是一场真正的逍遥游,做自己喜欢的事,看自己喜欢的书,去自己喜欢的地方,和自己喜欢的人白头。为什么大陆的人物纪录片总是政治色彩太浓,人文色彩太弱,大概就跟我们从小学诗一样吧:哎,那个东西没用诶,随便学学啦。
对余光中的诗并不感冒,更喜欢周梦蝶的。
那个著作等身的场景实在煞风景。缺乏想象力的影像叙事,流水账一笔,未能深入诗境和人物内心。
看到余光中念乡愁的那段,心里被触动到。
久朽了,你的前身,唉,久朽 为你换胎的那手,那巧腕 千眄万睐巧将你引渡 笑对灵魂在白玉里流转 一首歌,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 被永恒引渡, 成果而甘
“高雄是我的”,打水漂的老爷爷好棒哦~~~环岛的时候在枋寮车站看车过枋寮,“正说屏东是最甜的县, 屏东是方糖砌成的城, 忽然一个右转,最咸最咸, 劈面扑过来那海。”站定了,有点不舍得走开~
余光中三个字就值得三星,纪录片本身反而有些浪费素材。
不喜欢摄影老是想创造虚幻。然后发现自己除了乡愁之外对这个熟悉于耳的诗人知之甚少,并不那么喜欢他的诗,不是不好,只是不如之前看的周梦蝶的喜欢。
初时觉得相较于纪录片有点“轻”,渐渐感受到,导演的处理与余先生的气质是相合的,余先生是一个学者型的纯粹诗人,其诗的美感至纯,其人时见赤子之真。这套片以影像保存、发扬、展现文学及其精神,功莫大焉、善莫大焉。很多清丽的片段,喜欢如夫人镯子的那段。余先生用方言读作品、唱渔樵歌子,对味。
变成诗朗诵了,余光中出现得太少。听说导演也很难做的。。。
余光中先生是这样可爱的人著作等身 像高傲的少年人西子湾 和 乡愁 都是您的更恨自己读书少
《练习曲》的导演。“一个作家到了70几岁还在坚持创作坚持写诗,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闻,是一个事件”
这个纪录片还是蛮传统的,余光中老先生的童真童趣令我难忘,还有就是他优美的诗歌。
居住在一个地方,不写点东西,这个地方就不是你的。
这个系列的功劳在于,他们留下了这一批大师生前的影像。
美丽的台湾岛,真正的民国文学还是在台湾。
出乎意料的是位童趣满表的老先生!作为新年的第一部片子,看完让人觉得全身暖洋洋的,真好。
我把《逍遥游》看完了,还是《化城再来人》好。
到底意义在哪里呢?我不知道,或许是我对余光中先生不甚了解,只觉像电视纪录片,或许有那么一两处尚有可观,给三星纯粹是题材的缘故。